你眼前嘅展櫃及牌匾,展示咗中電起源同發展嘅相關文物。
1901年,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喺香港註冊成立,自此一直支持香港社會同經濟發展。喺你右邊嘅展櫃,擺放住中電喺廣州沙面嘅第一座發電廠相片、1941年九龍及新界嘅輸電網絡地圖,仲有早期嘅電錶等珍貴文物。
喺你左邊,有兩個充滿歷史痕跡嘅金屬牌匾,佢哋係中電前總部嘅地址牌匾,原本放喺正門兩側嘅牆上。2012年,中電員工遷出鐘樓,牌匾經過一輪復修,就嚟到呢度同大家見面。
中電鐘樓喺1940年落成,最初名為「中電行政大樓」,係中華電力嘅總部。喺你眼前嘅模型,呈現咗由中電鐘樓同旁邊兩棟聖佐治住宅大廈組成嘅建築群,典雅瑰麗。
1960年代,隨住中電嘅業務發展,總部辦公室不敷應用,所以將中電鐘樓同隔籬嘅聖佐治住宅大廈連結起嚟,直至2012年,中電總部先至遷往紅磡。
呢三棟紅磚建築物背靠加多利山,由華人建築師關永康設計。當時正值「裝飾藝術運動」高峰期,設計採用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喺歐洲興起嘅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糅合簡約、對稱、幾何線條嘅設計。外牆用咗紅釉面磚,整個建築群呈現啡紅色,設計一致,呢種視覺凝聚力獲多方讚許。
中電鐘樓樓高三層,共25米高,三面外牆安裝咗由電力驅動嘅塔鐘,每個直徑為2.4米。喺手錶仲未普及嘅年代,唔少街坊依靠中電鐘樓睇時間,可以話係屬於大家嘅集體回憶。
2018年,中電鐘樓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活化後開放予廣大市民免費參觀,推廣歷史、文化同綠色教育,宣揚可持續發展理念。
呢度係一個光亮通透嘅天井,係中電鐘樓喺1940年代落成嘅原有建築設計。當時,天井主要用嚟通風同採光,之後為增加空間,曾經將天井覆蓋,改為辦公室使用。活化鐘樓時,移走覆蓋天井嘅層板,還原往日面貌,令室外光線可以透入展覽區內。
天井下嘅弧形牆身亦保留往昔樣貌,復修期間只係重新補上油漆,並無刻意修補磨平;加上保留原有嘅鐵窗框、手柄、海棠玻璃等,充滿歷史氣息。
天井下豎立咗一個柱體電子屏幕「時光之窗」,象徵可持續發展,節慶日子仲會換上唔同主題嘅動畫。喺天井窗戶嘅襯托下,將創新科技融入歷史建築,融合新舊,連結古今;一如中電鐘樓文化館嘅理念「珍視過去.敢創未來」,傳承歷史文化,開拓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