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電鐘樓文化館

中電鐘樓在1940年至2012年的70多年間曾是中電總部的一部分,經保育活化後躍變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這幢建築不但標誌著中電一直默默地提供穩定電力,推動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同時亦是區内一個地標,在很多市民的集體回憶中佔重要地位。

設計獨特的中電鐘樓於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經過細緻的保育,其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得以保留。修復的鐘樓已對外開放,為公衆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交流場所。

中電鐘樓文化館亦為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項目」)永久總部所在。該項目是米高嘉道理爵士推動成立的非牟利機構,旨在保育香港歷史和推廣傳統文化意識。

1940年的中電總部

中電鐘樓 — 荒地上屹立經年的巍峨地標

1932年,中電購入「加多利山」南面一塊地皮,用以建造急需的新總部來容納不斷增加的員工。工地於1938年開始平整,興建工程逐步展開,直至1940年,當時仍為獨立建築物的鐘樓工程完成,成為中電總部。這座外型宏偉獨特的建築更迅速成為區内矚目地標,見證九龍市區的飛躍發展。

1950年代的中電總部

中電總部 — 盛載著九龍半島繁華背後的一股動力

中電總部作為中電行政大樓,設計強調其功能性質,地面樓層和一樓設有大型開放式綜合辦公室,供收銀和會計人員使用。行政總裁和高級經理的獨立辦公室則設在二樓。地面樓層另設有大型陳列室,可用作展示電氣產品。

中電於1959年購入鐘樓旁邊的首幢聖佐治住宅大廈,並將兩幢建築物連接起來,後來又於1968年購入第二幢聖佐治住宅大廈,然後於1969年把三座樓房合而為一,進一步擴展中電總部,改動後辦公室的可用空間達7,750平方公尺。

2012年中電總部員工合照

七十多年來,位於亞皆老街的中電總部曾經是無數經歷不同年代的電能專才每天上班的地方,他們懷著共同信念,致力為九龍半島及新界提供高度可靠的電力供應,促進社會繁榮進步。中電在精心有序的規劃下為社會帶來電力,背後默默耕耘,組成有效的系統,把無形的努力化為有形的光與能量,貢獻社會。

隨著公司業務不斷擴展,由鐘樓和毗鄰建築物連結而成的中電總部最後不敷應用,員工於2012年遷出。

中電鐘樓文化館

中電鐘樓文化館 — 傳承歷史文化,開拓可持續未來

當中電於2012年遷往新總部後,中電鐘樓進行了周詳和細緻的保育管理。今天,經活化後的鐘樓已搖身變成一所匯集歷史文化活動的場地,重新命名為中電鐘樓文化館,英文名稱為CLP Pulse,並肩負起全新的社會文化重任。中電鐘樓文化館同時設計了全新標徽,英文名稱中的Pulse 代表動態的電流,重新為鐘樓灌注活力,以滿載的能量投入新世代。這些元素亦在新的標徽圖案展示出來,躍動的彩帶鈎畫出獅子山的形態和代表無極限的數學符號,展現中電和香港共同經歷過去世紀的變革旅程,不斷進步,繼續邁向可持續未來。